2022年,動力電池擴產潮依舊聲勢浩大。
基本面上,新能源汽車市場銷量延續了2021年的增速態勢繼續狂飆,下游車企遞出的大手筆長單疊加市場預期前景,成為動力電池企業擴產的興奮劑。
今年以來,盡管黑天鵝事件頻發,飽受供應鏈困擾,但新能源汽車依然保持高速增長。行業數據顯示,2022年1-11月,新能源汽車產銷分別完成625.3萬輛和606.7萬輛,同比均增長1倍,市場占有率達到25%。
根據高工產業研究院(GGII)預計,2022年國內動力電池出貨將超480GWh,到2023年,國內動力電池出貨有望超800GWh,如果加上儲能市場需求,則2023年鋰電池出貨預超1TWh。
與火熱的市場需求相比,動力電池產能擴張則顯得更為激進。高工鋰電據不完全統計顯示,2022年至今,動力及儲能電池開工項目達44個,總產能規劃超1.2TWh,規劃投資超4300億元;而動力電池竣工投產的項目也達到16個。
電池企業瘋狂跑馬圈地擴張產能,其背后邏輯在于,一方面,動力與儲能開始獨立成長為兩大萬億級賽道,僅靠1-2家龍頭企業并不足以滿足市場需求,不同的應用場景呼喚更多強大體量規模的企業參與競逐。
另一方面,規?;\營已經成為動力電池產業的核心壁壘之一,產能的率先釋放有望提前鎖定更大的市場份額,規?;矊槠髽I獲得更多市場談判籌碼。
需要警惕的是,強勢的產能擴張與原本的市場缺口需求正在悄然發生扭轉。在2022高工鋰電年會上,億緯鋰能董事長劉金成博士指出,預計最晚2024年全產業鏈都將出現產能過剩。
高工鋰電董事長張小飛博士也表示,近兩年鋰電產業鏈大幅擴產,新增產能將從2023年開始集中釋放,產能過剩成為大概率事件。其中,動力電池領域的規劃產能和有效產能以及實際出貨之間存在較大差距,電池產能過剩隱憂突顯。
行業的一致觀點是,動力電池產能過剩為結構性過剩,而且是伴隨周期性的過剩,質量上乘并兼具成本優勢的電池產品市場需求仍會持續走高。
復盤2022年國內動力電池投擴產信息來看,幾大市場信號尤為值得關注:
一、拼資本。動力電池多區域同時“圈地”,規劃投資多在100億以上,資本將動力電池企業持久性發展的重要考驗。
從統計數據來看,在開工的44個項目中,總投資在100億以上的23個。與此前相比,今年動力電池企業同時啟動多個基地同步建設。其中,中創新航眉山、武漢基地,蜂巢能源上饒、鹽城基地,力神無錫、滁州、天津基地,比亞迪長春、南寧、襄陽基地等均在短期內陸續開工。
多地同時擴張也意味著動力電池企業將面臨巨大的資金壓力,即便有政府紅利加持,一旦開工建設,資金運維也將面臨極大考驗。目前,動力電池企業也在不斷拓寬融資渠道,中創新航香港IPO,國軒高科GDR瑞士上市,蜂巢能源、瑞浦蘭鈞也IPO在途。
二、拼速度。頭部動力電池企業開始搶跑優質產能加速釋放,強化鞏固強者恒強的局面。
今年以來,寧德時代湖西基地、肇慶基地、四川基地相繼投產;中創新航廈門基地產能快速釋放;國軒高科南京、宜春基地陸續投產;億緯鋰能荊門、惠州等多個工廠也開始產能爬坡;遠景動力零碳電池工廠投產。動力電池企業正在搶速釋放優質產能,不斷筑高其市場護城河。
值得注意的是,儲能領域正在開辟出獨立且巨大的市場增長空間,以海辰儲能為代表的新勢力電池企業也在加速產能躍進。
三、拼合作深度。動力電池企業將面臨車企謀劃自建產線與多元化供應競爭格局,動力電池企業與車企的合作綁定將不斷加深。
為改變動力電池受制于人的局面,頭部車企也開始謀劃自建電池廠,如廣汽旗下因湃電池開工建設等。需要注意的是,車企自建電池需要面臨技術、規模、成本等多重考驗。長遠來看,頭部車企未來在電池領域或多將采用“自制+外采”策略。
終端車企與電池企業的合資工廠也在加速啟動,寧德時代與吉利、青山與上汽、孚能與吉利、欣旺達與吉利、比亞迪與一汽的合資工廠均開啟建設。同時,電池企業也在通過資本綁定向上游滲透,如寧德時代已經戰略投資奇瑞、阿維塔、北汽藍谷、哪吒、愛馳等車企。
四、拼供應鏈。供應鏈仍然是目前動力電池企業產能釋放的最大掣肘,打造安全、可靠、高效、低成本的供應鏈已經成為動力電池企業迫切訴求。
可以看到,目前動力電池企業正在通過投資、參股、聯盟、長協訂單等手段,疊加核心領域的聯合創新、攻關,達成深度戰略合作,以此建立穩定的合作關系;或者讓上游供應鏈成為自身投資人,以此獲得重點扶持和支持。
實現供應鏈的全鏈優化與全球資源的最優配置,也將成為動力電池企業外部競爭力的重要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