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洲鋰都”宜春,撕開了ESG的傷疤。
12月6日、江西宜春發布通告稱,發現江西永興特鋼新能源科技公司涉嫌以逃避監管方式排放污染物,目前公安部門聯合生態部門已對該公司立案調查。江西永興特鋼新能源科技公司是上市公司——永興材料鋰電新能源業務的主要實施平臺。
此前11月24日,宜春市生態環境監測部門在對錦江干流飲用水水源地全指標監測分析,發現鉈濃度異常。獲悉情況之后,宜春立即開展供水保障、溯源斷源等處置工作。
據了解,鉈對人體的毒性超過了鉛和汞,近似于砷,可以通過飲水、食物、呼吸而進入人體并富集起來,鉈的化合物具有誘變性、致癌性和致畸性,能導致食道癌、肝癌、大腸癌等多種疾病的發生,使人類健康受到極大的威脅。
11月29日,永興材料發布公告證實了以上消息——全資子公司江西永興特鋼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碳酸鋰冶煉生產線需要臨時停產。永興材料表示,停產是因為江西省高安市在日常監測中發現錦江水源水質異常,生態環境部門正在上下游開展調查工作,永興新能源為配合環保調查,對碳酸鋰冶煉生產線予以臨時停產。
針對永興材料提到的因環保問題而停產事宜,深圳證券交易所也在11月30日向其發送了關注函,要求永興材料說明停產對公司生產經營的具體影響,預計復產時間等。
12月9日,永興材料發公告稱,全資子公司江西永興特鋼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生產設施排查檢修已完成,于2022年12月9日恢復生產。
宜春,一個風景秀麗的城市,隨著鋰電產業的興起,變身為年營收千億的亞洲鋰都。但是這次嚴重的環境污染問題,暴露出永興材料等上市公司在ESG上的不足。
01 宜春傷疤
“城側有泉,瑩媚如春,飲之宜人?!?nbsp;
歷史上的宜春因泉得名,不僅充滿詩意,而且是一個頗具仙氣的地方——馬祖道一、百丈懷海等重要禪宗祖師在此駐錫弘法,也是禪宗一花五葉中溈仰、臨濟、曹洞三宗的溯源地。
如今,這座風景秀美的城市,卻有著難以言說的“傷疤”,宜春的水也從“飲之宜人”變成“飲之有毒”。
此次宜春污染事件中,涉嫌以逃避監管方式排放污染物的,除永興材料外,還有一家公司叫江西齊勁材料有限公司,此次錦江干流飲用水鉈濃度異常污染源也來自該公司。
天眼查顯示,江西齊勁材料有限公司成立于2018年,位于江西省宜春市,大股東為浙江寶如諾企業管理有限公司,該企業項目主要以廢鉛酸蓄電池、鉛酸蓄電池企業產生的含鉛廢物為原料,進行含鉛合金生產。
除了此次通報的永興材料與齊勁材料兩家公司,前后還有部分上市公司在宜春的碳酸鋰生產線宣告臨時停產。
12月2日,浙江康隆達特種防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發布公告稱,其控股子公司天成鋰業及協成鋰業因進行設備檢修及設施維護,同時配合上高縣高新技術產業園基礎設施升級改造,擬臨時停產。
鞍山重型礦山機器股份有限公司在12月1日晚披露,其控股孫公司領能鋰業因所在園區修路而臨時停產,并進行設備檢修及設施維護,預計每天折合碳酸鋰當量減產約為20噸,營收影響約為1100萬元/天。
康隆達、鞍重股份的停產公告也引發市場聯想,亦被指疑似牽連到宜春當地鋰電產業污染風波。
與康隆達、鞍重股份的修路停產不同,永興材料則因配合環保調查的停產備受關注。
據了解,永興材料為國內云母提鋰龍頭企業,在宜春市宜豐縣有一處生產基地,依托當地的鋰云母礦資源,研發生產電池級碳酸鋰及尾礦綜合利用。財報顯示,今年前三季度,永興材料凈利潤為42.71億元。其鋰電新能源業務實現碳酸鋰銷量1.38萬噸及凈利潤40.32億元,鋰電新能源業務的凈利潤在上市公司凈利潤占比近95%。
02 巨頭逐鹿“亞洲鋰都”
在10年之前,宜春就因鋰礦而崛起,被稱為“亞洲鋰都”。
2021年宜春碳酸鋰產量為8.1萬噸,超過全國的四分之一,預計到2025年,宜春的鋰云母精礦和碳酸鋰產量分別達到700萬噸和50萬噸以上。
總體來看,宜春已形成貫通“鋰礦—鋰鹽—鋰材料—鋰電池—鋰應用—鋰回收”全產業鏈發展模式。不過,當地布局的鋰電產業鏈企業,仍集中在上游的開采環節及中游的動力電池生產環節,環境承載壓力較大。
隨著碳酸鋰價格的持續走高,越來越多的動力電池企業開始布局上游鋰礦資源,“亞洲鋰都”宜春日益成為炙手可熱的目的地。近兩年,寧德時代、比亞迪、贛鋒鋰業、國軒高科、欣旺達等新能源龍頭,紛紛攜超百億元的大項目落戶宜春。
今年4月,寧德時代控股子公司宜春時代以8.65億元的報價成功競得江西省宜春市宜豐縣圳口里-奉新縣枧下窩礦區陶瓷土(含鋰)探礦權。
9月,比亞迪于宜春新設礦業公司,注冊資本20億元,建設年產30GWh動力電池和年產10萬噸電池級碳酸鋰及陶瓷土(含鋰)礦采選綜合開發利用生產基地項目。
而國軒高科則是最早進入宜春布局前端的頭部動力廠商之一,其在江西的投資包括年產30GWh動力電池項目、2000萬噸采選礦項目和12萬噸碳酸鋰項目。目前,國軒電池廠的10GWh項目已經投產,二期20GWh動力電池項目已經開工建設。
據粗略統計,今年上半年,宜春市新簽約鋰電新能源項目多達29個,正在洽談的有21個,擬投資1425億元。僅國軒高科、寧德時代、比亞迪三家企業合計投資就高達600多億元。
宜春市工信局一位負責人表示,宜春擁有良好的鋰礦資源,堅持“好資源換好產業”的發展理念,吸引了一大批企業入駐宜春,截至今年8月,宜春共有159家鋰電企業,預計鋰電產業2022年可以實現營收超千億元。
但宜春在鋰電產業高速發展的同時,嚴重的環境問題也隨之而來。錦江流經的宜豐、上高、高安等地,密集分布有鋰電企業及建筑陶瓷企業,鋰電廢渣及污染問題早已受到關注。
今年8月,江西省第二生態環境保護督察組向宜春市反饋督察情況指出,宜春市一些突出生態環境問題亟待解決,包括部分鋰電企業雨污分流不徹底,選礦尾渣、冶煉鋰渣貯存管理不規范,存在較大生態環境風險隱患。督察要求宜春市強化工業企業依法監管,高起點高標準做好鋰電新能源產業生態環保工作。
03 ESG不能流于紙面
這次“亞洲鋰都”污染事件,也給上市公司ESG拉響警報。
ESG又稱環境、社會和公司治理,它從環境、社會和公司治理三個維度評估企業經營的可持續性與對社會價值觀念的影響。其中E指的就是Environment,是ESG評價體系中最重要最核心的內容。
本次污染事件被立案調查的永興材料,在ESG上并非完全沒有作為,其年報同時發布了《2021年社會責任報告》。
這份報告披露了永興材料主要污染物的排放情況,可以視作進行了ESG相關信息披露。對于環境影響監測和管理方面,報告提到公司設置了突發環境事件緊急預案,以及環境自行監測方案等,但篇幅較少,并未提出明確目標與解決方案。
在整份報告中,環境方面的內容只有短短的3頁紙,篇幅非常少,這折射出永興材料環保意識的薄弱。而被警方立案調查,則說明永興材料的ESG只流于紙面,并未付諸真正的ESG能力建設。
鋰電是“雙碳”儲能賽道上的重要產業,對清潔能源推廣有重要價值,因此在ESG上本來應該有優勢。但是因為環保意識的薄弱,ESG僅流于紙面,反而因為污染問題造成重大風險。
這次事件,或也將為鋰電產業重視風險管理以及ESG信披帶來警示作用。
值得一提的是,正當宜春爆出環境問題期間,獲刑11年的原宜春市落馬書記被爆出,為了政績“落實黨中央關于防范化解重大風險和污染防治攻堅戰重大決策部署打折扣、搞變通”,“片面追求建設規模,嚴重阻礙當地經濟社會長遠發展”。
我國近年來一直在提倡“綠色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提出高質量的發展要不以破壞生態環境為基礎。在二十大中,明確提出“推動綠色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發展理念。
然而,宜春在因為鋰電產業獲得高速發展的同時,無論是企業還是政府,都暴露出重視GDP、追求短期利益、而輕視可持續發展的短板。
以污染為代價來帶動經濟發展,這樣的宜春沒有未來。對于“亞洲鋰都”宜春以及眾多鋰電企業公司來說,是時候補上ESG的這塊短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