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斯克看好的“錳”,又一次站上風口。其原因主要在于兩個方面。
其一,磷酸錳鐵鋰材料風起。作為磷酸鐵鋰的升級版,磷酸錳鐵鋰兼顧高能量密度與安全性,可用于磷酸鐵鋰電池和三元電池兩種技術路線,深獲市場青睞。
其二,鈉電池加速進入市場。以寧德時代、維科技術、中科海鈉等為代表的“鈉電”企業正全力助推鈉離子電池技術產業化落地,且鈉電池主要正極路線都要用到錳元素,進一步拉動錳的需求。
而現階段,鈉電池的風似乎更猛烈了些。
01 入局者眾,ST開元攜手中南大學
目前布局鈉電領域的企業主要分為三大陣營。
一是專注鈉電行業的企業,以中科海鈉和初創企業眾鈉能源等為代表;二是鋰電企業,以寧德時代、鵬輝、維科技術等為主;三是行業巨頭跨界布局,比如傳藝科技、華陽股份。
教育領域上市公司ST開元(300338)當屬于第三種類型,正大刀闊斧邁向鈉電。
11月10日,ST開元發布公告稱其全資子公司長沙麓元能材科技有限公司與中南大學簽署《技術開發(合作)合同》,雙方將共同參與研究開發錳基氧化物鈉離子電池正極材料制備技術開發項目。
公告顯示,該項目由中南大學冶金與環境學院負責落實。同時明確了項目技術目標、內容、方法、路線,以及支付與交付,并且規定于2025 年8月前完成所有事項,包括中試產線驗證。
其中要求,正極材料克容量達120mAh/g(0.1C),循環性能>2000次(0.1C以上),在半固態或全固態電池中可充放電。
據悉,ST開元新上任總經理于揚利,也畢業于中南大學,同時還在南孚電池擔任大區經理長達八年。以上經歷也正好為本次合作打下一定的基礎。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ST開元在布局鈉電之前,已經公告進軍儲能,與杰瑞特、安??萍?、恒裕泰等企業合資設立長沙開元商業儲能有限公司,以在儲能領域開展合作。
從其回復深交所關注函可知,該儲能合資公司計劃在2023年投資建設一條年產2GWh電池系統集成產線,投資金額預計約2100萬元。
可以確定,儲能+鈉電成為ST開元二次轉型的重要突破口。
據起點鋰電統計,在此之前,還有同興環保、碧桂園、小米等不同行業企業宣布入局,因此ST開元不會是最后一個。而隨著入局者們的增加、鋰電材料價格的不穩定,鈉電池產業化將進一步提速,鈉電相關材料將會首先獲資本“下注”。據預測,2023年-2024年將成為鈉電量產元年,彼時諸如錳等在內的過度元素,也將成為布局重點??梢宰鳛樽糇C的是,錳元素未來確實存在供需缺口。
02 錳元素供需偏緊趨勢凸顯
公開資料顯示,鈉電池主要包括層狀氧化物、聚陰離子以及普魯士藍三大類較為成熟的正極材料路線。其中層狀氧化物路線以及普魯士藍類路線都將用到錳元素,錳成為鈉之后的第二常見元素。
從現階段產業化進程來看,普魯士藍類成熟度相對更高,且有大量項目落地。
比如七彩化學與美聯新材投資25億,建設年產18萬噸電池級普魯士藍(白)項目;上海漢行在山東濟寧投資51億,建設10萬噸普魯士藍類正極材料及10條電芯生產線等。
從需求端來看,每GWh鈉電池消耗的二氧化錳大概為110-146噸。起點研究院數據顯示,預計到2030年鈉電池出貨量將超過1000GWh,對應二氧化錳的需求達到110-146萬噸。且疊加磷酸錳鐵鋰材料的應用,預計對錳元素的需求會進一步增加。
從供應端來看,2020年全球二氧化錳產量緊為57萬噸,已經處于供需平衡狀態,且全球錳礦石用量97%均用于鋼鐵行業,只有2%用于電池行業。目前來看,錳與鎳鈷等金屬資源相同,均依賴進口,據統計近80%原料來自于南非、澳大利亞和加蓬等地。
另一方面,二氧化錳的價格也在上升,數據顯示,截至9月底,二氧化錳價格為17000元/噸,較年初上漲近30%。行業預計,國際關系的不穩定,或許會讓錳元素走上碳酸鋰的“老路”。
國內市場上,紅星發展、中鋼天源、湘潭電化為手握錳資源的主要企業。據統計,截止2021年,紅星發展電解二氧化錳產能可達3萬噸/年;中鋼天源擁有5.5萬噸四氧化三錳產能(其中電子級四氧化三錳5萬噸,電池級四氧化三錳0.5萬噸);湘潭電化擁有電解二氧化錳年產能12.2萬噸。
從產能來看,以上企業并不能滿足潛在的缺口需求。但可以確定的是,以上企業已經有所動作,目前均在落地新項目,加大產能。
10月28日,湘潭電化公開表示,子公司廣西立勁的四氧化三錳生產線已完工投產。
11月1日,紅星發展發布公告,擬定增募資5.8億元,2億元將用于建設年產5萬噸動力電池專用高純硫酸錳項目,此前紅星發展已經擁有年產3萬噸的高純硫酸錳生產線,疊加后,其高純硫酸錳產能將提升至8萬噸。
11月2日,中鋼天源公開表示,將進一步加大電池級四氧化三錳的投入,預計明年年初將新增10000噸電池級四氧化三錳產能。
不過,起點鋰電在此提醒,金屬資源的布局需要大量投入和時間成本,跨界者尤其需要謹慎。且鈉電項目的落地需要時間來驗證,未來走勢充滿不確定性,抱團取暖或許是優選。